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尤其是髓核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受压引起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高,手术治疗的费用高昂,而且部分术后远期效果不尽如人意,常规保守治疗繁琐而且疗效不满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运用腕踝针结合埋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例,并与针刺治疗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1.2排除标准过敏体质、髓核突出严重影响神经功能、腰椎管狭窄及合并其他重大疾患(如腰椎结核、肿瘤等)患者。
1.2一般资料全部例均为我院骨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例,男例,女87例;年龄最小l9岁,最大76岁,平均(49.0±1.1)岁;病程最短8d,最长12年,平均(4.0±0.3)年。对照组50例,男34例,女l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2岁,平均(49.0±1.3)岁;病程最短13d,最长10年,平均(4.0±0.2)年。2组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①患者准备:首先向患者介绍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解除恐惧心理。②埋线部位:主要根据压痛点,压痛点位于腰椎旁、沿大腿至小腿后侧时,埋线部位位于腕踝针穴位中的下6;压痛点在臀中点梨状肌部位、大腿外侧,感觉障碍位于小腿外侧时,埋线部位位于腕踝针穴位中的下5。故一般埋线部位选下5、下6。③下5埋线部位及技巧:小腿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在骨缘和腓骨长肌腱间浅沟处;患者侧卧,埋线部位于踝的外侧面朝上;术者用左手拇指端摸外踝后侧,沿腓骨后缘而上,埋线点在骨之后缘与邻近肌腱所形成的狭窄浅沟处正中。下6埋线部位及技巧:靠跟腱外缘,患者俯卧,术者用左手轻托埋线的踝部向上,用拇指端触及跟腱外缘,埋人点在紧靠外缘处。④埋线方法:于腕踝针的下5或下6部位,三角针埋线法,埋线深度为皮下脂肪层。⑤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出血;埋线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1.3.2对照组患者俯卧位,取腰夹脊、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昆仑,均取双侧。穴位常规消*,用0.35mm×50mm毫针和0.45mm×75mm毫针,进针后要求有强针感,留针30min,中间运针1次。每日针刺1次。
1.4疗程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5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
治疗组例,治愈67例,好转例,未愈l7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5O例,治愈10例,好转27例,未愈l3例,总有效率74.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气也。”《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指出:“凡腰痛病有五。一日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是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日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日暨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日寝卧湿地,是以痛。”故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是外感风寒湿邪、劳损、外伤等引起气滞血瘀,痹阻经络,经络不通,故“不通则痛”,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引起筋骨失于濡养,故“不荣则痛”。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退变是内因,急性或慢性损伤为外因,损伤后纤维环破裂,髓核从裂隙中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或脊髓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素问·皮部论》日:“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腕踝针与经络学说十二皮部有关,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络区,参与十二经脉气血的循行,但它与经络不同之处在于经脉是呈线状循行分布,而皮部则重在“面”的结构。腕踝针的6个区域也正是气在“面”上的循行敷布,它的分区基本上与十二经脉皮部相一致,相当于十二经脉络穴的功能。腕踝针正是通过类似十二经脉浅刺法之机制,以调整经脉之气,达到祛邪扶正、行气止痛的作用。腕踝针穴位埋线疗法在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疗效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但效果更佳,而且效果持续的时间大大延长。穴位埋线1次功效相当于1个月连续针刺,患者只需每月埋线1次,医院进行治疗。通过腕踝针疗法与穴位埋线2种具有中医特色的简、廉、便、验的疗法的结合,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疗效,形成了一种中医特色显著、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临床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