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年7月李辛在美国国际中医语音学院的专题讲座“一个中医眼中的抑郁症”
内在焦虑与志意过用
听众:躁郁综合征可以介绍一下吗?
李辛:年我从北京搬到上海,发现躁郁综合症在上海比较多见,很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人容易得,他们往往会长期服药。
关于躁郁症,其实它更偏向于焦虑症,而不是抑郁症。躁郁症的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可以看作是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阶段,和神机、气机的开阖不利导致的能量在“郁积和耗竭”的两头摆动。
躁郁症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常常是一个抑郁状态,然后转变到焦躁的状态,能量郁积到高点,又没有平衡均匀的“神气”流转通道,就会在习惯的、既定的“通路”上爆发、释放,把自己的神气都抛洒出去,有点像火山爆发。抛洒完之后呢,内部的压力减轻,能量也衰竭了,然后就停留在一个相对的低能量的运行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抑郁状态。
这个过程里,没有一个正常的过渡和缓冲。
我观察到,这类人群的精神状态(神),都偏紧,偏完美主义,向好之心过于旺盛,从她的神态、体态、表情、表达可以观察到,比如她坐在那里的时候,手、脚、肩膀、腰背都会比较紧,语速快、思维也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高敏感、低稳定”的特质。
通常这类人群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也会有某种程度的类同。比如从家庭来说,她可能从小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和认可,父母对她的要求会多一点,让她放松的机会不多,安全感不足,有一种“需要证明自己够好”的倾向。
这样的人成家立业之后,如果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缺乏一种真正的、深入的、让人放松的交流,也会使得她一直要“端”在那里。这也会加重“内在的焦虑和不安”。
这类人的生命力往往是比较强的,在内外焦虑和压力的压迫下,一般也更多的会遵循或跟随“社会主流价值观”,但生命力的出口和自我创造往往又过于单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