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患者腰腿痛千万别把这种疾病误诊为腰椎间盘 [复制链接]

1#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也称臀上皮神经损伤、臀上皮神经嵌压征、臀上皮神经炎等,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持续性疼痛,可向大腿后外侧放射,臀部可有麻木感,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有文献曾报道称: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中,有67例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诊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仅66例。由此可见,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临床中易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科医生一定要注意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NO.1臀上皮神经的解剖臀上皮神经发自腰1~3神经的后外侧支,在骶棘肌外缘穿出,在股骨大转子与第三腰椎间连线交于髂嵴处平行穿出深筋膜,通过腰背肌筋膜进入皮下,跨越髂嵴分布到臀部后方的皮肤。一般认为,在臀上皮神经行程中,越过髂嵴进入臀部时,被腰背筋膜与髂嵴形成的骨纤维管固定。局部解剖:1.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行走于软组织中,其行走过程分为4段6个固定点。2.第一段:骨表段:从椎间孔发出后穿过骨纤维孔,称为“出孔点”,沿横突的背面行走,在横突上被纤维束固定,称为“横突点”,这段行程较短,由里向外。3.第二段:肌内段走行于骶棘肌内,向下、向外走行,并与第一段形成约°的钝角,将进入骶棘肌处称为“入肌点”。4.第三段:筋膜下段:其走出骶棘肌的部位称为“出肌点”,在腰背筋膜浅层深面,向下向内走行,与第二段构成约95°钝角。5.第四段:为皮下段:为走出深筋膜层,此点为“出筋膜点”,向下外行于皮下浅筋膜,皮下段要跨越髂嵴进入臀部,此经过骶棘肌、腰背筋膜在髂嵴的上缘附着处所形成的骨纤维性扁圆隧道(骨性纤维管)进入臀筋膜,此处为“入臀点”,入臀后一般分为前、中、后三支,在浅筋膜中穿行,中支最粗大,最长者可至股后部腘窝平面之上。6.其分布于臀部上外侧以至股骨大转子区皮肤,其在出孔入肌点、出肌点、出筋膜点及入臀点容易受损失和压迫,临床上以入臀点为最常见,其他点损失常伴有腰部软组织损伤。臀上皮神经的走行NO.2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以腰、臀部弥漫性疼痛或感觉异常,以髂骨嵴中部症状最为明显,可伴有下肢放射痛但通常痛不过膝为特点的一种疾病。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机是臀上皮神经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神经水肿、损伤,进而使神经反射性紧张,尤其在胸腰筋膜出口处出现神经卡压时疼痛等症状更加明显,导致剧烈疼痛及功能障碍。01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行走、站立均痛,起坐闲难、疼痛加重、腰部使不上劲,需扶物或由人帮助,腰部功能活动受限。0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符合臀上皮神经卡压表现者:有腰臀部闪挫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发生于中年以上;臀上部有触痛或皮肤牵扯痛,急性扭伤疼痛较剧,向同侧大腿后方放射,但多不过膝,弯腰明显受限;在髂嵴最高点内侧2~3cm处(即臀部外上象中点)压痛明显,局部可触到条索样硬结;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但有10%的患者可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腿反射正常;影像学检查,腰椎CT或MRI检查示椎间盘突出不明。压痛点定位03鉴别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中青年,由腰部受伤史、扭伤史,休息后疼痛往往缓解,部分病人有跛行及脊柱侧突改变,增加腹压的因素可使疼痛加重。CT、MRI可发现髓核向椎管内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当臀上皮神经卡压合并有无症状性椎间盘突出时,不要单纯的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2.梨状肌综合症:臀部疼痛,可放射至整个下肢、小腿及足部麻木,臀部的局限性压痛向股后、小腿后外及足底放射。其主要是由于梨状肌的解剖变异或外伤、活动后劳损等原因引起的梨状肌水肿、肥厚、变性及挛缩,从而俯卧位放松臀部时,可在臀中部触到横条纹较硬或隆起的梨状肌、局部压痛明显,髋内收。内旋受限并加重疼痛。3.腰3横突综合征:好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有腰部外伤史。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可沿大腿向下放射、极少数可累及小腿的外侧。不因腹部压力增高而症状加重。第三腰椎横突尖有明显的压痛,定位固定是本病的特点,晚期可见臀部肌肉萎缩。X线摄片检查发现第三腰椎横突过长,做神经根封闭,疼痛立刻消失。4.腰椎管狭窄症:其疼痛比较重。腰后伸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可出现异常,并且根据CT、MRI不难做出鉴别。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