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注重脉诊贯穿针灸全过程—张沛霖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张沛霖,男,年生,医院主任医师。出生于上海中医世家,师从中医名家章次公、朱小南,年医院迁往医院,后长期在云南工作。该书主要介绍张老“注重脉诊”为核心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现摘取其中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图书简介·
·
脉
诊
注重脉诊思想
张氏认为针灸临证应该“以脉为证,以脉为治,以脉为效”。脉诊可以候知“脉气”,脉气是人体气机出入变化的外在征象。脉诊采用三部九侯合参。常用太阴脉及合谷脉,太阴脉即寸口,合谷脉即阳溪穴处。此外还重视耳前脉、人迎脉、趺阳脉及太冲脉。针刺前后要对比脉气是否有变化。
1.在脉诊中强调上下、左右的对比,临证左右切诊,气血偏胜者脉象会出现左右不平衡,可助于对不正常的一侧的定性诊断。治疗后脉象左右持平则为有效。
2.观察寸关尺三部的大小比例,是否在其位,上下移位代表虚实之变化。
3.耳前脉与寸口脉生理情况下大小比例约1:1.5。耳前脉的变化与头部血供有关,对于一些头部疾病有重要诊断意义。寸口脉大于耳前脉,甚至耳前脉摸不到,说明头部血流供应减少,而耳前脉较大则说明血管可能有痉挛。
4.风池、天柱、通天、百会、络却、肩中俞、大杼、督脉在颈项部的穴位具有改善脑循环血量的特异性作用。如耳前脉小,脑供血不足,可取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穴位如臂臑、曲池、手三里。臂臑穴可增加脑部供血,在颈椎病、脑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的头昏、头痛等症可收良效。
调
气
用针之要在于调气
张老认为用针之要在于调气与血。调气在于导气,导气以迎随补泻为主导,顺势而为。补与泻是调动气机的虚实。阳气偏于上时,常用下部腧穴,病在上者取之下,导上盛的阳气与下行的阴气相调和。针刺调气手法应以提插为主,张氏认为提插手法可以较好地起到调气的作用,能通调脏腑。而捻转手法多用于治疗经筋病。
调气过程中患者的感应并不重要,关键是医者针下要得气,得气与患者的感应有时同步,有时并不同步。
针下辨气:针下如插败絮,如插豆腐,为针气虚不朝针。
调气处方:头部常用百会、完骨、翳风、头维、颔厌等。气虚则以气海、建里益气补气。外邪为主则先用外关、阳池等疏泄邪气。
N
E
W
▼
▼
其
他
其他学术观点
有些患者对针灸治疗不敏感,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可改用井穴开窍醒神。
尺骨小头望诊:该处为手少阳、太阳经循行所过的部位,尺骨小头凸出,排除身体瘦小等生理因素外,还要考虑头颈部疾病。
足内外踝的望诊:足内外踝处如有非外伤性肿胀,显示多为腰部疾病,如出现局部有异常凹陷,则提示神经血管或有损伤。对于梨状肌综合征,通过外踝望诊可以判断臀部何经阻滞,外踝犹如足三阳经的微缩观测点。外踝前为足阳明经,外踝后为足太阳经,外踝上为足少阳经。
足大趾的望诊:正常状态下足大趾自然向外伸直略翘,如出现大趾背伸考虑厥阴病,下垂无力考虑太阴病。
疾病初期,不急于采用阳明经穴位,应多开拓太阳、少阳经穴。待表证之脉转洪脉后,方可从阳明经治。表证寒化用太阳经穴,表证热化用阳明经穴。表证尚未热化,初期慎用阳明经穴为主导。
迎随补泻的新看法:顺经络走行依次进针为补,逆经络走行依次进针为泻。
N
E
W
▼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