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快速康复医院成功开展微 [复制链接]

1#

本网讯:(通讯员谭传超)“好得很,我的腿能弯能抬,已经下地在走廊来回走了好多次了”。近日,医院骨伤科,做完手术后仅第二天,吴婆婆高兴地对医生说道。3月11日,71岁的吴婆婆在家中不慎摔倒,这一摔可不得了,老人家不仅无法行走,连翻身都成问题,只能平躺着。家属把医院骨伤科就诊,经过拍片等检查,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需要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术前图片

考虑到采用常规的后外侧入路等方式创伤大、术中失血量多,且术后康复周期较长,并发症也较多,骨伤科骆渊城副院长医疗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对患者实施“侧卧位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照片

3月17日,州骨科专家骆渊城副院长主刀,在骨伤科、麻醉科及手术室团队的通力协作下,顺利为吴婆婆实施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吴婆婆在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在步行器的辅助下行走了。自今年2月以来,我科在来凤县首次独立开展侧卧位直接前侧入路(DAA)微创髋关节置换术以来,已开展多例,效果满意。

术后复查图片

1.直接前入路的发展过程与解剖优势

经过多年的医学发展,髋关节置换手术已经成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有效而成熟的治疗方法。严重的髋关节疾病如严重的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各种类型的晚期股骨头坏死,或外伤导致的股骨颈骨折、以及成人型严重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等髋关节病变,常常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而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髋关节疼痛,并恢复患者髋关节活动功能。

2.直接前入路的发展过程与解剖优势

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首先要充分显露髋关节,利于手术视野的显示。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一种对组织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更快,且手术效果与传统手术入路相当的髋关节置换术入路——直接前入路(如图1)。

(图1)

直接前入路简单地讲是通过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之间的肌间隙进行髋关节的显露,是一种单纯通过肌肉之间的间隙来暴露手术视野的方案,基本不损伤或影响下肢的股方肌、梨状肌、臀中肌等外旋肌群(如图2)。仅在最后显露髋关节的过程中,为了更方便显露而切断部分的股直肌反折头。

(图2)

图2,直接前入路术中分离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后显露的Hueter间隙由脂肪组织构成,其上方有股外侧动脉走行,其下方即为髋关节囊。

通过了解髋关节周围的解剖结构,可以看出这种手术入路对于髋关节的臀中肌、梨状肌、上下孖肌、股方肌等功能肌群,以及坐骨神经等均无明显的损伤。这正是该手术入路的解剖优势所在,利于术后肌肉功能快速恢复,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3.功能优势

进行髋关节手术首先要显露髋关节,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损伤了阔筋膜张肌、臀大肌、梨状肌及股外旋肌群,而且存在损伤坐骨神经的风险,对于术后患者的疼痛体验以及下肢功能恢复均产生较大影响。而直接前入路利用了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之间的间隙显露髋关节,对入路周围的肌肉基本上没有切开损伤,因而对肌肉的损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且术后功能恢复更快。

与传统的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相比较,直接前入路的优势如下:

入路

后外侧入路

直接前入路

优势比较

·损伤臀大肌

·切断梨状肌

·后脱位风险高

·术后早期疼痛较重

·下地功能锻炼较晚

·术后内外旋活动较差

·创伤较大

·术后住院时间较长

·不损伤臀大肌

·不切断梨状肌

·后脱位风险低

·术后早期疼痛较轻

·可早期下地活动

·术后内外旋功能较好

·创伤较小

·术后住院时间较短

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入路,近年来关于直接前入路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并大多显示出与传统手术入路相当的手术疗效,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优秀,如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等。

关于直接前入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术后患者的肌肉功能能够快速恢复,关节的软组织稳定性明显改善,因软组织不平衡而导致的脱位风险低等,术后早期下地进行功能锻炼,还能够有效预防长期卧床带来的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及肺栓塞等潜在风险,而且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少住院费用,结合其微创的手术特点,在医疗技术成熟的前提下,是目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责编

田华雷刚

审核

田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