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肌
1跨过一个或几个节段的深层短肌:回旋肌、横突间肌、多裂肌、棘间肌
这些肌肉(含有大量肌梭)的功能不是产生旋转力矩,而是在记住的本体感觉中发挥着感受位置的功能;因此,它们在控制姿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跨过多个节段的竖脊肌
收缩竖脊肌会平衡腹部肌群产生的反向力矩。这些跨过多个节段的长肌收缩会产生一个强大的伸展力矩,同时只会给脊柱施加较小的压力。
最长肌和髂肋肌腰段产生较大的向后剪切力,以对抗上体弯曲举物时前侧产生的剪切力;但是腰椎弯曲时这些肌失去斜向的收缩力矩,易出现腰椎受到剪切力的伤
分析:深层小的肌肉易出现薄弱,而竖脊肌代偿,可出现腰痛
治疗:针刺到多裂肌等激活
腹内压
1腹肌:由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及其腱膜构成
2腹内压增加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控制躯干的姿态时膈肌也发挥一定作用。
呼吸过程中腹内压会伴随着盆底肌的活动而改变。
腰椎——骨盆区域肌肉组织反射性激活在维持脊柱动态稳定和功能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慢性下背部疼痛患者,四肢运动时前馈机制受损(腹横肌激活延迟),多裂肌会出现肥大
胸腰筋膜
由筋膜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的强健组织,覆盖背部和躯干的深层肌肉,骨性连接点位于腰椎棘突和髂后上棘。
腹横肌、腹内斜肌纤维后部、背阔肌与胸腰筋膜连接,共同形成腹腔环路的后部。上述肌肉收缩会牵拉胸腰筋膜,从而维持腰椎稳定。
腰痛(下背部痛)常见病理
肌肉失衡
姿态控制失调
小脑功能紊乱
骶髂关节功能紊乱
肌肉失衡
臀大肌薄弱,屈髋肌紧张,骨盆前倾,腰椎前凸角度增加,腰椎后方间隙变窄,压力增加--腰痛
治疗:松解屈髋肌,激活臀大肌
髋外展肌薄弱(臀中肌),内收肌紧张,骨盆不稳;若一侧臀中肌无力,骨盆向对侧倾斜,腰椎侧弯,会导致腰痛
治疗:松解内收肌,激活臀中肌
姿势控制失调
来自视觉、前庭感觉和本体感觉系统的输入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产生运动输出信号
运动感知功能紊乱时,姿势控制失调
慢性下背部疼痛患者在闭眼后神经调节由正常的踝关节反射变为髋关节反射
点击学习:姿势稳定的策略
小脑功能紊乱
慢性下背痛患者中普遍存在小脑功能紊乱
训练平衡:
1张开双臂,握紧手心,竖起大拇指,头部不动,仅以眼珠左右来回平视大拇指尖;
2张开右臂,握紧手心,竖起大拇指,左手压住下巴,头部保持不动,右臂左右移动,眼睛追着大拇指尖移动;
3举起右臂与脸正面平行,握紧手心,竖起大拇指,头部左右移动,眼睛盯着大拇指尖不动)
训练平衡
骶髂关节紊乱
1臀大肌和对侧背阔肌和腹横肌稳定骶髂关节
2骶髂关节紊乱导致同侧臀大肌,对侧臀中肌抑制;髂肌、梨状肌、腰方肌痉挛
3梨状肌痉挛会牵拉骶结节韧带,造成骶髂关节疼痛
股二头肌长头和骶结节韧带相连,因此腘绳肌紧张导致梨状肌紧张
4骶髂关节疼痛患者动作控制机制异常
骶髂关节疼痛者单腿站立时,腹内斜肌、多裂肌、臀大肌激活延迟,股二头肌首先激活
预先激活股二头肌补偿臀大肌伸髋的延迟,也通过牵拉骶结节韧带和胸腰筋膜补偿骶髂关节不稳
腰痛
其他机制:
1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
2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卡压:骨纤维管
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
前壁乳突副突间沟
后壁上关节突副突韧带
上壁乳突
下壁副突
内容:腰神经后内侧支
网课上新:腰痛
医院李君副主任医师:腰痛的诊疗思路
李君,博士,医院疼痛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膝关节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各种神经痛、癌痛等。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事慢性疼痛诊疗工作十余年,曾赴荷兰、瑞典、香港学习超声技术诊疗慢性疼痛。擅长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顽固性膝关节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腰腿痛、颈肩痛、癌痛等。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膝关节感觉神经射频治疗膝关节慢性疼痛。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微创介入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通讯编委等
在国内外疼痛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1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流行病学
2症状,体征,特殊查体,辅助检查
3诊断和鉴别诊断
4腰椎小关节及脊神经后内侧支超声定位
网课入口
1扫码或2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