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单脚支撑旋转类舞蹈动作平衡训练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

舞蹈旋转平衡技术好坏的关键就在于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上的控制调节能力,因此平衡重心是旋转动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训练目标

(1)单脚不稳定支撑面平衡训练:根据各支撑面稳定难易程度进行训练,训练由易到难分别为平衡软踏训练、泡沫半轴训练、平衡气垫训练、旋转盘旋转平衡训练。

(2)核心力量训练:核心训练使深层肌群、小肌肉群得到开发,对舞者在运动中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的作用,保证了舞者身体的刚性结构,提高旋转轴线的控制能力。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竖脊肌、骨盆底肌和交错骨盆,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臀部肌群、旋髋肌群、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

训练周期

第一阶段为单脚不稳定支撑面睁、闭眼状态平衡训练和身体姿势稳定性训练。

(1)单脚不稳定支撑面睁、闭眼状态平衡训练

单脚不稳定支撑面睁、闭眼状态平衡训练是单脚(主力腿)站立于三种不稳定支撑面器械之上,通过睁、闭眼转换训练视觉对舞者身体姿势控制中平衡能力的感知,此训练任务代表视觉反馈对姿势控制的影响。通过闭眼状态身体不稳定平衡能力的训练来解决旋转过程中出现头晕,没有方向感的难题,训练方法:图1所示,左脚(主力腿)站立于器械之上,右腿吸腿,双臂自然下垂,闭双眼,站立时间长为宜。

(2)身体姿势稳定性训练

身体姿势稳定性训练是舞者不借助任何器械单人身体控制旋转姿势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此训练目的在于培养舞者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方式和对身体的有效控制能力,是舞者基础核心力量训练手段之一,操作方法如图2所示。身体姿势稳定性训练注意事项有三:其一、身体做到刚体属性,保证身体始终处于直立状态;其二、前后侧三个方向姿势控制训练,每个动作时间控制在15秒以上;其三、动静方式结合训练,前踢腿是训练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对吸前腿、踢腿胯根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侧踢腿是训练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对支撑腿旋转轴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踢腿是以股后肌群为主的腘绳肌、股二头肌,对旋转轴的髋膝踝三关节的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三个方向的踢腿及控制的同时还要保证固定腿和躯干身体姿势的稳定性,每一方向做踢腿4—8次为宜。单脚不稳定支撑面睁、闭眼状态平衡训练和身体姿势稳定性训练周期为1个月,每周2次训练课,每次训练时间为1.5小时。

第二阶段为单脚不稳定支撑面动态平衡训练及利用器械进行核心稳定的肌力训练。

(1)单脚不稳定支撑面动态平衡训练

通过舞者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训练神经—肌肉系统动态平衡和身体控制力以及提高本体感受器的训练方式,这样的训练可以利用平衡软踏、泡沫半轴、平衡气垫等支撑器械。

操作方法:①图3所示,以左脚(主力腿)为例,左脚单脚支撑于器械之上,左脚屈伸膝,双手左右交替触摸前面的标志物,尽量控制住身体重心的平稳。此种不稳定支撑训练方法可以使舞者神经—肌肉系统训练优于稳定状态训练,对舞者动态平衡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骨盆带是由髋骨组成的一个环状的架构,骨盆上连接躯干(脊柱),构成腰骶关节;下连接下肢(股骨),构成髋关节,骨盆是躯干与下肢连接的中间枢纽,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下肢吸腿、踢腿、挥鞭等加速、减速和髋关节外旋外展的动作。图4所示,采用左腿(支撑腿)单脚站立在不同状态的不稳定支撑面之上,摆动腿直腿由前经旁挥摆动态训练,此种带有抗干扰性质的动态平衡训练也是模拟了旋转技术而设定,此种训练既能有效保证摆动腿动态控制训练效果,更能反映本体感觉在姿势控制中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2)利用器械进行核心部位肌肉稳定性力量训练

北京体育大学王卫星认为“腰-骨盆-髋关节”核心部位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另外腰-骨盆-髋关节肌群对于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利用瑜伽球、瑜伽砖、平衡气垫等不稳定特性的器械做核心部位动态力量训练,操作方法:如图5所示,正是利用瑜伽球这种前后左右摇摆不定,充气后柔软不固定特性来进行身体的控制能力,以此训练核心部位的深层肌群;如6所示,身体姿态控制时,一端不固定,左右摇摆的特性以及前后身体姿势的控制更是有利于舞者核心部位的能力训练,通过此训练可以有效的动员舞者骨盆带的肌群参与运动,稳定住骨盆才能保证髋关节肌群有效的工作,各种姿态的控制更有效地训练了舞者身体的刚体性,保证旋转轴线的控制能力,并且使舞者在旋转过程中控制身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单脚不稳定支撑面动态平衡训练及利用器械进行核心稳定的肌力训练周期为2个月,每周2次训练课,每次训练时间为2小时。

第三阶段:动态核心力量训练和单脚不稳定支撑面旋转动作技术训练。

(1)动态核心力量训练

良好的姿态和骨骼排列可以提供最佳的结构功效,反过来又可以使得机体的运动链产生最佳功效。运动中控制躯干、骨盆部位(包括肩胛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通过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如图7所示,双臂肘撑于地面,双腿放于泡沫滚轴之上(双腿单轴与单腿单轴两种方式训练),泡沫轴前后滚动,前后收缩10—20次为宜。此法可以控制上肢训练提高肩胛稳定位置,背阔肌、竖脊肌训练稳定躯干位置,骨盆带肌群训练可以稳固住骨盆的位置,腹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肋间肌收缩可以控制腹部,这些部位训练有利于完成身体纵轴旋转能力的提高。

(2)单脚不稳定支撑面旋转动作技术训练

单脚支撑旋转是舞者身体处于半脚尖不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若要保证旋转时身体处于稳定状态,就需要尽可能地提高舞者身体抗倾倒能力,使人体运动轴始终控制在半脚尖支撑面以内,这就需要运动中所有关节的骨骼排列处于最佳的排列位置,特别是颈部、胸廓(肩胛)、躯干(脊柱)、骨盆、髋关节的位置排列。利用旋转盘器械做单脚旋转动作训练。

操作方法:①如图8所示,把上完成蹲—蹬—吸腿立动作;②如图9所示,把下完成蹲—蹬—吸腿立动作;如图10所示,采用单脚站立于其上,利用身体对平衡能力的感知进行单脚不稳定支撑的蹲—吸腿立—伸腿—挥腿旋转动作训练,动态核心力量训练和单脚不稳定支撑面旋转动作技术训练训练周期为1个月,每周3次训练课,每次训练时间为1.5小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